top of page
51526600608_659d2b8bcb_o.jpg
五線印章01.png
五線印章02.png

環境不復從前,獨立學生媒體招新不易,百年大疫更雪上加霜,特別的是,當老牌獨立學生媒體集體處於瓶頸,清華大學的獨立學生媒體《清檸》,卻走在截然不同的生命周期。草創至今未滿2年的《清檸》,去年自學生會獨立,目標在今年完成登記社團;創辦人鄭羽芳說,有感於清大學生對公共議題討論量能低落,因此試圖將社會議題拉入校園,期盼能激發起清大的公共領域。

相對正走下坡的多數獨立學生媒體,《清檸》的起勢宛若黃金交叉,但鄭羽芳認為,眼下這些青黃不接的獨立學生媒體,其實都已經營許久,《清檸》仍處在成長階段,狀況無法相比;事實上,鄭羽芳也曾探討過類似議題,感受到獨立學生媒體在各大專校院,都落入經營困難的窘境,「學生不見得看紙本刊物,可能有更多在忙的事情,不見得會想來這個地方,這是我們同樣要面對的趨勢。」

有感於清大學生對公共議題討論量能低落,《清檸》試圖將社會議題拉入校園。

53824512616_af11e1aa1a_o.jpg

圖/清檸 提供

然而,獨立學生媒體面臨的危機,何嘗不是柳暗花明的轉機?江靜之直指,變革需要付出心力、時間,往往在出現急迫性時才會改變。或許正是如此,邁入第70個年頭的台灣師範大學獨立學生媒體《師大青年報》,近來將刊物自以往的報紙改為雜誌,試圖透過製作深度報導轉型;東華大學獨立學生媒體《東華學聲》則嘗試製作更在地化的報導,藉由強化與花蓮土地扣連,再延續一口氣。

同樣的,高中獨立學生媒體也企圖藉著轉型永續發展,成立近10年的《高中生看世界》歷經大幅改組,現更名為《LBB嚕嗶啵》,成員不再以高中生為主,留下的營運長江鄀芃、內容兼行銷長張毓珊,摘下「高中生」這塊神主牌,嘗試走入大眾,用新的視野看世界。

不過,當獨立學生媒體將鎂光燈朝向校園外,又該如何抓住校內學生視線?無論是《師大青年報》、《東華學聲》,或是暫且戛然而止的《新聞人報社》、《政大學聲》,選題雖看似五花八門,卻都無法脫離「在校特色」,最終仍會回扣學校或學生;鄭羽芳說,報導校外議題存在難以引起在校學生共鳴的風險,且也不易與主流媒體區隔,但有時學生可能只是不清楚自己與議題的連結,而非真的對社會議題不關心。

圖/資料照片(陳昱凱 攝)

「我們常常說,今天的新聞是明天的歷史,每一個人都可以參與歷史,可是作為一個記者,你有很多機會,你就站在歷史現場。」政治大學新聞學系主任江靜之說道,「可是話說回來,這件事情現在還一定要是記者才做得到嗎?」

網路社群時代來臨,傳統新聞媒體陷入重圍,江靜之指出,意見領袖以往需透過新聞媒體將聲音傳出,但在人人都可以是自媒體的當今,過往稀少的資源及影響力已如明日黃花;相同狀況也在大專校院上演,輔仁大學新聞傳播學系主任陳順孝說,輔大也曾有2個獨立學生媒體,但現都已停運,當要成為記者、做媒體的門檻降低,學生憑一己之力就能發聲,未必需要加入獨立學生媒體。

344088_edited.jpg

#閱讀更多

20210222214049_39-752x440.jpg

:「世新大學山洞口量測體溫人潮眾多,一路綿延200公尺排到景興路口,引發許多學生抱怨。公共事務室回應,開學日人潮較多,且因氣溫回暖,部份學生經熱像儀量測後體溫稍高,因此進行二次檢測,在緊急調派職員協助後,人潮也迅速減少。」

圖/取自新聞人報社

20211012194149_84-752x440 (1).jpg

:「今(12日)《新聞人》記者發現,世新大學操場跑道以及旁邊的磚頭地板區,遭校方畫上汽機車停車格,且一旁的部分圍牆也被拆除,增設一處出入口。對此,總務處回應,新劃設的停車格將因應未來大型活動,平時並未開放車輛停放。」

圖/取自新聞人報社

而在社群媒體百花齊放的時日下,獨立學生媒體的挑戰更遠不僅於此,尤其在短影音當道之際,普遍以文字作為載體的獨立學生媒體,似乎轉型的稍顯吃力。《師大青年報》總編輯李佳殷無奈道,長篇的深度報導只能吸引小眾視野,儘管曾思考其他呈現報導的形式,卻一直沒想出如何運用短影音包裝;但王良博認為,若將短影音視作更精簡版的電視新聞,目的就是勾起閱聽眾看更深入的報導,或提供短淺資訊的媒介。

後疫情時代的獨立學生媒體,彷彿無天時、沒地利還人不和,不僅外部大環境挑戰重重,內部亟待加強的組織向心力,更是正處困獸之鬥的獨立學生媒體,不約而同指向的一大問題。江靜之強調,各獨立學生媒體所在環境有些不同,但暫停營運、重新運作,本來就是社團常態,而組織文化是留住人才的關鍵之一,若能喚起組織認同,自然就能讓人留下,「現在的問題是你有沒有想要讓他活過來,這比較重要。」

51580611323_52b5924c26_h.jpg
五線印章03.png
五線印章04.png

任《新聞人電子報》總編輯的王良博說道,不論是相對缺乏外部監理機制的私立學校,甚至是公立學校都永遠有值得被監督之處;但具有批判性的獨立學生媒體存在,又能在校園引發什麼效果?以《新聞人電子報》為例,小至校門口體溫檢測儀效能不彰、傳播學院學生傳播技能展防疫問題,大到操場劃設停車格爭議等,都或多或少的影響著校方,迫使高層改弦易撤。

 

「我覺得獨立學生媒體,它是校園守門人的一個標桿。」同樣曾任《新聞人電子報》總編輯的林惟崧直指,獨立學生媒體的批判與監督,能讓學生有不同認識學校的角度,甚至產生影響力,改變校方決策;《師大青年報》前社長楊紫葳則直言,相較由校方主導的校園媒體只能包裝政策,以監督作為首要之務的獨立學生媒體,透過報導所能夠帶來的影響力,遠超出外界的想像。​

 

可當獨立學生媒體枯萎,又會引發什麼後果?《政大學聲》末任總編輯江昇停頓片刻後坦言,後期的《政大學聲》影響力早已今不如昔,在政大師生眼中或許僅是「區區社團」,消逝未必真有泛起多大漣漪。《東華學聲》草創人簡子涵也說,若《東華學聲》最終消失,不一定會對東華大學有太大影響;但他也相信,未來還會有其他人做類似的事,雖然形式可能不同,但不同時期總會有不同的人點火。

IMG_9863.JPG

楊紫葳

圖/藍誼軒 攝

圖/資料照片(陳昱凱 攝)

《新聞人》登出報導隔天,校方人員急忙使用刷子清除跑道上的停車格。

51582649017_96d804b933_o.jpg

圖/資料照片

究竟苟延殘喘的獨立學生媒體,為何執著於延續刊載?

聽聞獨立學生媒體一一凋零的噩耗,陳順孝回顧,在1990年代野百合學運,獨立學生媒體也扮演著重要角色,時過境遷,雖仍舊高度肯定批判與監督的價值,形式卻未必要是具備組織性的獨立學生媒體;但對於獨立學生媒體存續與否,江靜之抱持不同看法,他認為,擁有信任度的獨立學生媒體刊報,受監督者自然會意識到壓力,「否則他為什麼要理你?學生也常常都批評,可是你今天在新聞裡面,你就是不一樣。」

001_edited.jpg

今新的社會運動儼然成形,又能否成為獨立學生媒體起死回生的時機?江鄀芃認為,新的社會運動表達訴求可能有不同方式,現有的獨立學生媒體們未必能乘風而上;王良博則說,要改變社會在現代有太多方式,發聲管道也早不限於媒體。

但落花流水的獨立學生媒體,卻又不必然無法迎來下一次花期,即將從台灣師範大學畢業的李佳殷,和早已從世新大學畢業的林惟崧,都對後輩們深具信心,堅信師大學生的風骨,也相信世新學生在傳媒大旗號令下的「叛逆」本質;而在東華大學,簡子涵同樣保持樂觀,「就算這個組織在這邊劃上句點,我覺得不出1、2年,也會有人再搞相關的東西出來。」

花開花落自有時,儘管高呼著「師大不能沒有師青」,但楊紫葳坦言,讓《師大青年報》在70周年落幕,可能也是好的收尾;而眼下不少歷史悠久的獨立學生媒體相繼走向暮色時分,雖讓鄭羽芳和《清檸》團隊感到震撼,然而,林惟崧語氣平靜的說,「說實在連新聞系要不要廢系,這個問題都可以成為一個議題,那獨立學生媒體要不要存在,其實好像在這個議題下,就是反映了一個趨勢。」

圖/藍誼軒 攝

圖/資料照片

回首檢視獨立學生媒體蓬勃發展的年代,從30多年前的野百合學運、近20年前的野草莓運動,再到10年前的太陽花學運,時間點猶如天緣湊合。

「獨立學生媒體消失,這當然是可惜。」但話鋒一轉,林惟崧也說,他依舊對獨立學生媒體的未來偏向樂觀,因為新聞的價值可能會用不同形式出現,卻沒有、也不會消失,「我覺得歷史都是重演的,可能5年或10年之後又有《新聞人報社》,可能是又復社,或是說可能下個年度又有人想要出來。」

2024.png
五線印章.png
YBG.png

 

在與青春道別的最後一晚,

曾經成為記者、已經是記者。

​你留下什麼印記呢?

太陽花學運、抗議學校高層遊輪行高昂的喊聲,鋪墊了春暖花開;

《政大學聲》在熱情的艷陽下隨蟬聲停止後,離開長久的棲息地;

剛進入落葉的季節,新聞媒體的信賴度也如葉片般落下。

 

春分、清明、小暑、白鷺、四個故事留下印記​,

但最後,我們都會在「今日」相見。

 

活在當下的人們,或許都是獨立的記者,故事永遠都不會完結。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