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鼠標※
看見、
聽見、
發現
:剛剛是不是吵架了......
有一天他們會不吵架、打架了嗎?
臺灣家庭暴力事件頻傳,社會多關注直接受暴的被害者們,卻忽略在現場目睹或聽聞、感受到暴力發生的幼童。目睹暴力兒童(下稱目睹兒)因無外傷,使旁人較無法察覺到異樣,更難以獲即時的救援。
※圖為示意※
章節一【故事與社會】
專欄作家焦糖綠玫瑰自小生活於家暴環境之中,她回憶,在孩童時期,身為補習班老師的父親平時待人和善,更曾擔任慈善團體會長,對她疼愛有加,是家中的經濟支柱。因此當父親以「教育」名義對母親多次施行暴力時,焦糖綠玫瑰總認為家中氣氛不好是因為母親,將暴力視為理所當然的行為。
:「我非常內向封閉,也因為口吻、想法早熟,所以沒有朋友。」
傾倒的杯子
※圖為示意※
儘管焦糖綠玫瑰將家暴視為合理行為,卻因長期目睹暴力,導致個性較同齡孩子成熟許多。她分享,母親曾在她兒時多次選擇離家出走,令她十分鬱悶,認為是母親疏於陪伴。而她不敢將心事分享給父親,加上沒有同儕的陪伴,故寫信投往學校輔導室信箱,只盼「有人可以說話」。
向輔導室投信後,焦糖綠玫瑰回憶,她開始和學校輔導老師書信往來,每個禮拜都會在小房間單獨約訪。但她無奈的說,儘管當時學校老師清楚她的家庭狀況,卻不曾向上通報抑或找家長商談,父親的暴力行為也從未好轉。
令焦糖綠玫瑰意識到爸爸的「教育」不是合理行為,是某次母親在離家多天後返家,一同吃飯時,因她向母親反應想吃少一點飯,父親卻突然情緒激動並將飯碗砸向母親。「媽媽才剛回來,沒有做什麼激怒爸爸的事情,有必要這樣對待媽媽嗎?」她才開始意識到父親所指的教育行為,並非正常之事。
:「我在家裡算是很武裝自己,因為我有一個妹妹,家裡會給我老大的責任感,很多事情我要去解決,沒有時間讓我感到難過或是害怕。」
凌亂的桌面
※圖為示意※
當父親對母親施行暴力時,焦糖綠玫瑰表示,自己當下第一反應便是帶妹妹逃跑。她認為,妹妹同樣被家暴環境影響,在外向活潑的性格下,不只長年與家人斷絕聯絡,若突然談到家庭更會變得歇斯底里。家裡壓抑的氣氛使得焦糖綠玫瑰的妹妹在高中時就選擇獨自逃離家庭,而焦糖綠玫瑰則持續待到成年後。
:「我爸一直灌輸我一個觀念就是你沒有謀生能力,所以我潛意識覺得我沒辦法養活我自己。」
「因為要養女兒,所以很多事情我不能再怕。」
經歷被父親欺騙及妹妹離家,焦糖綠玫瑰認為生活非常孤單與無助,最終也離開家獨自一人在外生活。她認為,自己長期克制情緒,在逃離家後才終於獲得了釋放悲傷的空間與能力。然而,因長期壟罩於家暴環境下,使她在離家前期,經常於晚上做著被父親追趕的噩夢,並在深夜中伴隨著眼淚驚醒。
憂鬱的情緒持續伴隨著焦糖綠玫瑰,直到她的女兒出生。焦糖綠玫瑰決心努力振作,只為帶給女兒好的生活環境。此外,因與她同居七年的男友同樣出現使用暴力的情況,焦糖綠玫瑰選擇不再受欺負,馬上起身反擊並與男友分手。
※圖為示意※
:「我現在都不怎麼在意別人的眼光,我知道了自己的人生是自己去找,我要想清楚自己要過怎麼樣的生活。」
焦糖綠玫瑰撰寫自身故事,期望帶給擁有同樣經歷的人有一絲慰藉,讓他們知道自身並非孤單一人。
章節二【什麼是目睹兒】
根據臺中市目睹家暴兒少防治網定義,目睹兒指未直接遭受暴力,卻間接目睹、聽聞或感受到家庭暴力的發生,造成孩子產生身心創傷。善牧基金會SEE MORE目睹兒復原計畫中也解釋,孩童在遭遇創傷後可能會出現逃避、注意力無法集中或對人產生疏離感等反應。
《歷年家庭暴力事件通報案件統計》
130,829
149,198
隨著家暴議題浮上檯面,也讓目睹兒成為家暴中的隱憂。依衛生福利部《家庭暴力事件通報案件統計》統計,家庭暴力通報件數逐年上升,與2011年的10萬件相比,2021年則有近15萬的通報件數。10年間,家暴案件數增加近5萬件,恐使更多孩子成為犧牲品,造成不可逆的精神傷害。
《2019-2021年兒少受虐中被救援之目睹兒》
儘管目睹兒議題在近年逐漸被重視,並於2015年將其放進家庭暴力防治法中以提供協助。但根據衛生福利部2019至2021年「兒少保護受虐者人數」中統計,臺灣目睹暴力兒童僅358人。善牧基金會臺北市小羊之家主任許瑋倫說明,隱藏在社會底下的目睹兒幾乎不可能準確計算,僅能推估卻也難以找到數據,顯示臺灣仍有需多尚未被發現的黑數。
成為目睹兒的影響並不侷限於小朋友,依婦女救援基金會於2021年發布的《童年目睹家暴經驗之影響與需求調查問卷》中顯示,於幼時目睹家暴經驗的成人中,有四成五出現長期睡眠困擾外,更有六成會莫名感到頭痛或胃痛。不只造成生理問題,結果也顯示有六成的人會擔心進入婚姻,八成的填答者會害怕在親密關係中變成施暴或受暴者。
身處家暴環境不僅讓孩童面臨身心的煎熬,也可能使他們在長大成人後,出現模仿家暴的行為。若讓黑數持續增長,恐將有更多的孩童受家暴的影響。
真的那麼少嗎?
只有1%?
35,246人
358人
※移動鼠標※
我們都是「目睹兒」
我們來自四面八方
有著自己的人生
自己的性格
源於聽見、看見感受到不同的家暴經驗
章節三【一輩子的陰影】
目睹兒在原則上雖只是看到、聽聞家暴,沒有受到肉體上的傷害,但光是感受家中瀰漫的冷漠氣氛,傷害皆烙印在他們的幼小的心靈中,伴隨他們長大,影響人際關係及未來人生。
全球皆適用
中崙諮商中心諮商心理師 高世平
目睹兒的影響不是一時,而是一輩子。中崙諮商中心諮商心理師高世平指出,由於童年時的痛苦,導致容易患上焦慮、憂鬱症。長大後為擺脫現實的煩惱與痛苦,部分的目睹兒企圖輕生、吸毒、酒精沉癮、暴力犯罪,縱使立志努力學習、認真工作,但最終仍難以實現理想中的自己。
多數目睹兒雖能分辨父母不當的個性及價值觀,但多年與父母相處的他們,是否會在不知不覺中習慣這種生活模式?高世平指出,這會影響將來選擇伴侶的決定,恐挑選與家中父母性格相近的伴侶,或再次成為家暴中的施暴者或受害者,形成惡性循環,把傷痛傳遞給下一代。以身為目睹兒的焦糖綠玫瑰為例,她與男友交往同居近七年後懷孕,但最終認清男友和父親皆會暴力對待家庭,因此她憑自己的力量反擊,並且拒絕和男友走入婚姻。
章節四【兒時的人格塑造】
「孩子如同種子般,需要一個健康的成長過程才能開花結果。」高世平提及,目睹兒童年長期生活在家暴環境之中,易受影響而產生負面心理。孩子的感性腦比起理性腦更早發育完成,即使還沒有到會說話的年紀,但都能感受到父母在家中的暴力行為及氣氛。
#積極正向型
許瑋倫解釋,目睹兒所表現出的行為各異,但受創傷的核心皆源自不安全感、恐懼、焦慮。對此,高世平表示,目睹兒雖同樣在家暴的環境下長大,但對他們人格的影響並不僅限於一種,甚至可能出現完全相反的情況,大致可分為「積極正向型」與「行為退化型」。
積極正向型的目睹兒較為早熟,懂得察言觀色來感知家人的情緒,並根據對方的想法來表現自己。高世平舉例,孩子會在父母爭吵時主持公道,並安撫情緒。此外,孩子更可能基於家中出現家暴,父母只關注雙方的爭吵,忽略對自己的關心及照顧,便會尋求外界關心。例如在學校力求表現,主動幫忙老師或同學,以獲得他人關心及肯定。由於此類型的目睹兒將悲傷壓抑在心底,外表陽光活潑與他人無異,因此較難被旁人察覺。
都是我的問題吧。
一定是因為我成績不好,一定是因為我不乖不聽話,所以他們才會吵架,所以爸爸才會打媽媽。
※此為虛構※
#行為退縮型
他們打架了,媽媽又在房間裡大吼大叫,好大聲,害我今天心情也很糟,我也很想打人。
※此為虛構※
另一類的目睹兒為行為退化型,包含行為過動、情緒障礙、自我中心或出現攻擊及暴力行為等。高世平指出,這類目睹兒有部分希望父母關注自己,但也有可能是模仿施暴者的行為。
當孩子目睹施暴過程,或感受家中可怕的氛圍,在無人解釋的情況下「他會自行產生出自己的解釋。」高世平說明,例如孩子認為自己就是父母爭吵的原因,產生自責、愧疚的情緒。另外,父母在家裡因爭執而疏於教導孩子,當他們來到學校被老師管束時便會感到不愉快,以致出現過動的表現。
然而,社會上也有許多案例將孩子的創傷反應,誤診為過動症的表現。許瑋倫補充,因醫生在看診時,父母若僅告知孩子的外顯徵狀並無說明暴力事件,醫生便只會讓孩子服用藥物,卻無法解決創傷的根源,故孩子在服用藥物後仍會有注意力不集中、躁動等狀況。
不論目睹兒的人格是積極正向或行為退化,皆因為童年的陰霾籠罩而改變一生,影響人際關係或是婚姻生活,因此目睹兒的救援至關重要。
全球皆適用
善牧基金會臺北市小羊之家主任 許瑋倫
章節五【背向陽光的孩子 為何無法開口】
痾痾痾.....啊,不知道可以說什麼、要怎麼說。
目睹兒並非直接受暴者,不僅旁人難以察覺,多數孩子也不清楚心中正埋下傷痛的種子,卻無法及時被社會發現。許瑋倫解釋,若目睹經歷已影響生活狀態,例如拒學、失眠、食慾不佳,就需要社會援助。
目睹兒僅受《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保護
目睹兒納入《家暴法》
2001年
2010年
2022年
2015年
2015年,《家庭暴力防治法部分條文》修正案經立法院三讀通過。不僅延長通常保護令效期,同時將目睹兒納入保護令保護族群中。
千禧年起,民間基金會、公益團體開始為目睹兒提供輔導。在2001年,善牧成立全台第一個目睹暴力兒童服務中心「小羊之家」。
#主要照顧者成第一道防線
目睹兒雖納入《家暴法》滿七年,但旁人仍難以及時發現目睹兒、給予幫助。因目睹兒通常源於看見、聽聞家人間的紛爭,實踐大學社工系教授顏玉如舉例,孩子雙親若為施暴與受暴者,經通報後由成人保護社工進入家庭,首先處理成人間的暴力行為,再透過細微的觀察,了解家庭中是否存在目睹兒。
因此最接近孩子的主要照顧者,成為目睹兒救援中關鍵的第一關,卻也是最困難的一關。目前許多民間團體,如婦女救援基金會、勵馨基金會、善牧基金會SEE MORE計畫等,皆推出紙本與線上版的「家長檢核表」,父母透過觀察孩子的生活狀況、行為,得知孩子是否因目睹家暴經驗影響身心。
全球皆適用
實踐大學社工系教授 顏玉如
家長檢核表讓主要照顧者能以最快速度,初步了解孩子的狀況,但今日的臺灣,仍有無法理解目睹傷痛的父母。高世平分享,當社工或心理師介入時,六歲以下孩童的家長,多數會以「我們小朋友沒受影響。」回應,她猜測,可能是家長不曾近距離觀察孩子,或不希望外人關心。
「家醜不可外揚」思想仍存於社會中,桃園勵馨事務處督導高緻真補充,「孩子幫助自己的力量其實滿有限的,還是看主要照顧者有沒有覺察。」她曾遇家長認為孩子個性活潑、看起來健康,堅信小孩不可能受到心靈傷害,孩子也認為自己無受創傷。但經過幾次的觀察與會談,高緻真發現,該孩子出現不自覺流口水的狀況,才讓她驚覺不對勁。後續她慢慢取得小朋友的信任,孩子才願意說出口。
#家醜不可外揚?
章節六【復原與援助】
誰正在幫助目睹兒?他們如何提供目睹兒身心輔導?
※移動鼠標※
現今各界向目睹兒伸出援手,勵馨基金會於2019年成立桃園向日葵小屋,盼協助目睹兒少修復關係創傷。向日葵小屋中有遊戲室與SMART ROOM(感官律動調節治療Sensory Motor Arousal Regulation Treatment,簡稱SMART),高緻真解釋,若年紀較小的孩子,會選擇陪他在遊戲室中畫畫、角色扮演及玩娃娃等,讓孩童放下心防願意與社工聊天,抒發心中情緒。
遊戲室多為靜態的活動,SMART ROOM則適合需要大量運動的孩子,透過房間內安全的防撞墊、懶骨頭跟跳跳床等,讓孩童舒緩壓力,同時學習調節身心狀態。向日葵小屋藉由多樣的媒材陪伴不同年齡的孩子,對此,高緻真分享,小屋裡的青少年透過自我安排出遊行程、攀樹及放風箏等團體活動,了解人際間的合作方式,避免複製施暴者的不當行為。
※移動鼠標※
除向日葵小屋正積極陪伴目睹兒,善牧基金會也於2016年推出SEE MORE目睹兒復原計畫(下稱SEE MORE計畫),在六年的時間裡陸續推出專業人士版及家長版網站。此計畫的目的是讓孩子重新找回「復原力」,許瑋倫說明,復原力就像壓扁一顆球後回彈的力量,讓人處於困境時,有堅持走下去的勇氣。這種力量人人皆有,但目睹兒因暴力事件的發生,或因家人之間的關係裂縫,讓他們逐漸喪失此能力。
SEE MORE計畫以遊戲輔導、會談等方式,與孩子建立彼此信任的關係,並找回復原力。「就像魚之於水、孩子之於玩。」許瑋倫解釋,孩子能夠在遊戲中反映心理狀態、找回主控權。她認為,SEE MORE計畫就像是一個漁網,在撒入人海後,讓更多民眾理解目睹兒族群,人人都能是影響的力量。未來,SEE MORE計畫也預計推出「個人版本」,讓目睹兒述說自己的故事,許瑋倫透露,盼此方式能讓目睹兒成為彼此的肩膀,讓目睹兒有機會被理解。
「責任不是放在孩子,而是外在的人要看見這個議題。」
「不是他為什麼不求助,而是我們為什麼沒發現。」
民間團體努力發揮影響力,也盼與家庭同樣接近孩子的「校園」,建立守護孩子的防護網。顏玉如提及,近年來各界逐漸規劃目睹兒的教育宣導,讓老師學習觀察孩子與同儕的相處,在行為與對話中發現異狀。高緻真也說明,創傷知情的課程能讓老師發現孩子的特質並非天生,某些可能來自於暴力事件的發生。
除學校外,顏玉如表示,社工需注意孩子的情況,因成人保護的社政體系並不會接觸孩子,此種社工就像心理諮商師,等待警察、里長、老師或醫院轉介。對此她提醒,當成人保護社工在接觸有孩子的家庭時,要多一點關心與警覺。且在臺灣社會安全網的網絡之下,顏玉如強調「脆弱家庭」是關鍵,例如在經濟弱勢的家庭中,社工也應注意其中有無暴力行為,才能往外探索,直到看見難以被發現的目睹兒。
建立校園、
社會防護網
受暴兒童
喪失主體權
目前法律的保障還不夠完整,許瑋倫認為救援的資源仍有限。依照國際公約《兒童權利公約》,臺灣保障孩童的權利仍不足,她舉例,不論是在日常生活或司法中,未成年人經常無法為自己作主,對於「啟動權」掌握在父母手上的孩子來說,即喪失成為主體的權利。然而「受傷的孩子是沒有權力與能量的。」許瑋倫擔憂,現況恐導致無外傷的目睹兒被社會排序在最後。
孩童無法握有主控權,更受司法牽制,其中,「探視」則成羅生門。許瑋倫無奈地說「這是一個孩子的青春。」目睹兒進入官司後就會以「年」計算,孩子所受的身心影響也與時俱增。對此她說明,因法律保障施暴者與目睹兒持續見面、擁有親子關係的維繫,但若施暴者並無認為自己的行為不當,就可能在探視過程中持續傷害孩子。
法律保護依然是表面的,因此許瑋倫強調,若法律限制了探視權,就需要更多的社工協助,例如在固定時間的會面中,陪伴孩子給予安全感,也使親子間順暢的溝通。但如今臺灣並無足夠的人力與金錢投入目睹兒議題,導致目睹兒資源欠缺。因此她也盼社會嘗試理解並關心目睹兒的情形,發展更多社會支持的能量。
用足夠資源
給予孩子安全感
章節七【不是孩子的責任 鼓勵他們說出口】
讓社會大眾更容易理解這些聲音。
造成這場悲劇的責任不在孩子身上,但社會可以鼓勵目睹兒說出口。焦糖綠玫瑰回憶,許多讀者閱讀過她的文章後,發現自己也過著一樣的生活,卻不敢對旁人訴說。她認為「需要人拯救的時候必須先自救」期盼受害者能勇敢面對,正視以往的傷疤,才能獲得重生的機會。
「讓長大的自己跟這個受傷的小孩,一起攜手邁進未來的人生。」高世平表示,她曾遇過多位前來諮商的民眾,不清楚自己是目睹兒,而是透過回憶、慢慢拼湊故事,才發現自己是目睹兒,了解創傷的源頭。許瑋倫也分享,每一個人都能是對方的貴人,在目睹兒議題裡成為受害者的明燈,帶領目睹兒重回美好的人生軌道。